欢迎访问 中国大众音乐协会萨克斯管委员会 官方网站!
官方微博|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切回旧版

预祝2022第七届全国萨克斯管艺术展演活动圆满成功!

欢迎访问 中萨委官方网站 (工作时间:工作日13:00-18:00)

当前位置:首页 > 萨管园地 > 萨克斯名家 > 正文

迈克尔·布莱克 Michael Brecker

     Michael Brecker,生于1949年3月29日,费城;患白血病死于2007年1月13日,纽约。这位如雷贯耳的全能音乐家,已被各方赞誉为自John Coltrane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次中音萨克斯风手。

       他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成长于切尔滕纳姆镇区,郊区,通过父亲,一位业余的爵士乐钢琴家,Michael Brecker从小就接触到了爵士乐。 他属于的爵士乐音乐家的一代,没有将摇滚乐看作敌人,而是看做不同的音乐形式;Brecker开始学习的是竖笛,然后在学校中,转为学习次高音萨克斯管,最后决定终身学习高音萨克斯管。 他于1967年毕业于切尔腾纳姆中学,在印第安纳大学只学习了一年之后,Michael Brecker于1970年来到纽约市,他在这里创业,称为了一名优秀的爵士乐独奏家。 他21岁时,首次崭露头角,作为爵士乐/摇滚乐 Dreams的一员,—这个乐队包括他的师兄Randy, 长号手Barry Rogers, 鼓手 Billy Cobham, Jeff Kent 和 Doug Lubahn。 Dreams乐队存活时间不长,只维持了一年,但是很有影响力(Miles Davis在发行唱片 "Jack Johnson"之前,参加了这个乐队的一些音乐表演)。Template:Fact Brecker的早期工作,即可以说是摇滚吉他手,也可以说是R&B萨克斯管弹奏。 离开Dreams乐队之后,Brecker又与Horace Silver合作,然后又与Billy Cobham合作,然后又与他的兄弟Randy合作,创建了Brecker兄弟乐队。 这个乐队跟随当时的爵士摇滚乐的潮流,但是乐队更加注意结构化的安排,更强的基调节奏,以及更深入的摇滚乐的影响。 乐队在1975年到1982年间,获得很大的音乐成就。

在Brecker职业生涯中,他最大的成就是作为独唱者和伴奏者。 他从演奏主流的爵士乐,到主流的摇滚乐。 他出现在700多个唱片中,作为乐队成员或者独半奏人员。 他作为一名独奏者,参加过众多的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唱片的制作。 他作为客座独奏,与James Taylor 和Paul Simon合作,是最好的例子。 例如,在James Taylor1972年的唱片,WordPress:One Man Dog,Breckers在这个唱片上的独奏曲"今晚不要让我孤独",补足了声乐和其它的稀有音乐元素。 此外,在Paul Simon1975年的唱片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Brecker在标题弹奏的关于唱片名的独奏曲,起着相同的作用。 他的独奏曲通常起着嫁接的作用,或者作为一种尾声。 音乐结构和乐器代表(或者某些方面决定了)这种爵士摇滚结合的音乐类型。 这种音乐合作类型的其它有名的是与Steely Dan, Lou Reed, Donald Fagen, Dire Straits, Joni Mitchell, Eric Clapton, Aerosmith, Frank Sinatra, Frank Zappa, Bruce Springsteen, 和Parliament-Funkadelic的合作。

Brecker有生之年还与爵士乐的领头人物一起表演过,这些人包括Chick Corea, Chet Baker, George Benson, Quincy Jones, Charles Mingus, Jaco Pastorius, McCoy Tyner, Pat Metheny, Elvin Jones|, Claus Ogerman,以及许多其他的人。

在20世纪80年代初,Brecker也是NBC的Saturday Night Live乐队的一员。 在Eddie Murphy的 James Brown拙劣模仿中可以在背景sporting shades中看到Brecker。[[WordPress:Image:Mbrekker.png|left|thumb|upright|150px|Michael Brecker 在 Hamburg (1981)]]

在与Mike Mainieri共同领导了全星的组合向前走之后,Brecker终于在1987年发行了自己的独奏曲唱片。 在1990年和2000年,他作为主唱,继续发行唱片,并且多次获得格莱美奖。在全世界的主要城市,他的个人和集体巡回演奏的唱片,出售一空。

          2001年,他与一个小组一起,继续巡回演出- Brecker - Hargrove 。 巡回演出,为了纪念爵士乐先驱John Coltrane和Miles Davis。 Brecker演奏Coltrane的作品,Naima,对Coltrane表示敬意。 这个作品是男高音萨克斯管的权威性作品; its demanding solo enabled男高音独奏的高超技术,反映了Brecker掌握萨克斯管的精通技艺。巡回演出的现场音乐CD, Directions in Music, 获得了2003年的 格莱美奖 。

       2004年,在富士山爵士乐音乐节演奏的时候,Brecker注意到自己的背部有剧烈的疼痛。不久,在2005年,他被诊断出血液紊乱,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尽管在全世界进行了公开查找,仍热找不到匹配的干细胞。2005年末,他接受移植了部分匹配的干细胞。2006年末,他看起来似乎好了,但是试验证明,这次移除并没有根除病源。在2006年6月23日,他与Herbie Hancock在Carnegie Hall进行了最后一次表演。

        在2007年,1月13日,Michael Brecker在纽约市死于白血病并发症。他的葬礼是于2007年,1月15日,在纽约的Hastings-on-Hudson举行的。

在2007年,2月11日,已经过世的Brecker,被授予两枚格莱美奖,因为他在世时,参与了他的兄弟Randy在2005年发行的唱片Some Skunk Funk。在 2007年, 5月22日 ,他发行了最后的唱片, Pilgrimage, 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这个唱片是2006年8月录制的, Pat Metheny 弹奏吉他, John Patitucci 演奏低音乐乐器, Jack DeJohnette 打鼓, Herbie Hancock 和Brad Mehldau 弹奏钢琴。Brecker在录制这个唱片的时候,已经病的很严重,但是参加这个唱片录制的其它音乐人,都高度评价了Brecker的音乐才能。<ref>纽约时报"一位爵士乐家,真诚的告别唱片", 2007年,6月2日</ref> Brecker过世后,得到格莱美奖的提名,随和又获得两枚格莱美奖,获得格莱美奖的是 最好的爵士乐男高音 和最好的爵士乐唱片,个人或者组合中的唱片,这样他总共15次获得了格莱美奖。

在Brecker的职业生涯中,他使用高级定制的Dave Guardala吹口,演奏Selmer Mark VI次中音萨克斯管。先前,他曾演奏了a Selmer Super Balanced Action saxophone。

      从早期的Horace Silver五重奏的管乐组,前锋性的爵士摇滚团体Dreams,到八十年代的融合乐团体Steps Ahead,及与哥哥小号手Randy合组最成功的放克爵士团Brecker Brothers与酸性爵士团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于各种音乐的多面接触与影响,更使他超越了爵士乐的范畴,跨足流行、摇滚、放克、节奏蓝调、灵魂乐等,合作过的音乐家多如过江之鲫,所积累的录制专辑数量迄今已超过五百张,其中尚未包括他于世界各地巡回,接受当地乐手邀请跨刀的演奏。如果我们说David Sanburn的中音萨克斯风的演奏与诠释已影响了任何录音室的习惯与要求,那么Michacl Brecker精准、快速、强悍却又言之有物的次中音萨克斯风音乐,已然奠定了一种标准,在任何一个角落渗入我们的耳朵。

        为了追求更新的声音,他使用了Nyle Steine所发明,原叫Steinerphone,后来转卖给了AKAI的电子吹管(EWI :Electronic Wind Instrument),可以更不受束缚地运作MIDI及电子合成音色,表达他的意念。从爵士萨克斯风的立场来看,他近乎完美的技巧,充分地掌握了手中的乐器,及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等的高度运用,及上声部延伸音的奥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及戏剧性的强弱表达,还有许多“不可能”的指法及吹奏技巧,不知已让多少后来的爵士乐手(不分乐器)焦头烂耳,试图跟上他的脚步。当然,许多乐评喜欢将他的风格归类为John Coltrane的力度、Sonny Rollins的节奏及Joe Henderson与Wayne Shorter的和声,是的,这些他都有,但其实更是他能吸收前辈之所长,跳脱传统爵士乐的包袱,并诚实面对他的音乐背景,创造出“属于Michael Brecker的爵士乐”。


MORE >

学会介绍

中国萨克斯学会
学会简介
学会以发展我国萨克斯事业,加快萨克斯管的发展普及,提高萨克斯管的演奏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使命,尽快拉动中国萨克斯行业大环境同世界接轨,团结全国萨克斯管工作者和爱好者一道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 [更多]